- 深圳市環深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2008-2015 技術支持:激浪工作室
點擊數:2430 發布日期:2018-05-02 11:10:47
【PConline 雜談】自從亞馬遜推出AWS公有云平臺開始,其實當初業界對于云計算行業和技術并不看好,當初的用戶仍然單純地認為云計算技術是一個高投入、低回報的市場,但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和演進,加以行業性的深化應用,云計算技術被更多的用戶認可和青睞。
直到現在,云計算市場已經被越來越多的行業用戶比喻成是一個“戰場”,的確,在這個產業當中確實存在著太多的機遇,企業也正在紛紛開始搶奪這部分市場,對于技術創新、數據中心、服務模式等諸多方面均展開了激烈的競爭。
2009年是云計算技術發展途徑當中一個關鍵時間點,在這一年當中,AWS推出了四款公有云產品服務,惠普、IBM等戴爾的競爭對手亦是如此,紛紛推出所謂的云服務器。這一切或許還要歸功于英特爾在2009年推出的至強5500系列,引入了全新的CPU點對點互連技術QPI,極大的提升了處理器的總線帶寬,適合擴展到大規模的并行系統。
歷史轉折提升產業高度
伴隨著云計算實現歷史轉折的開始,原來單純的虛擬化網絡服務的模式逐漸遠離我們了,取得代之的是更加獨立、成型的IT基礎設施服務,在這一時期和過程當中,云計算的角色開始被重新定義,IT基礎設施被要求更大規模的擴展、更高的密度、更低的功耗以及更低的成本,同時要有靈活、彈性、直觀與深入的管理方式,并以標準化、通用化的形式提供給客戶。
對于企業來說,伴隨著市場機遇的到來,紛紛把云計算的戰略高度不斷提升,其中顯現最明顯的舉動就是在這一時期,企業數據中心的大量興建和使用,企業通過此動作開始試圖強勢爭奪客戶的資本市場,同時掀起的還有服務和產品上的競爭。
云:不是戰略,而是戰術
進入到2017年之后,根據權威市場研究機構通過研究所給出的結論表示,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已經不再是“新興行業”了,換句話說,對于企業用戶來說,云計算技術對于整個企業的發展來說已經變成“戰術”的一部分了。伴隨著云計算正在進入一個全球化擴張的階段,對于企業來說,成本控制周期決定了誰將來能留在這個市場當中。
云服務也迫使越來越多的企業必須開始布局全球化業務格局,否則因為網絡延遲、跨平臺配置等很可能導致客戶的流失。況且,幾乎所有國家都有著將數據留在本土的意愿,云計算服務商勢必需要展開不同地區的本土化運營,全球化擴張似乎是不可逆的。
此外,云計算已近剛從技術導向慢慢轉變為用戶導向,不管是私有云、公有云還是混合云,其實根源上都是從用戶的實際IT訴求出發的,IaaS、PaaS、SaaS以及諸多的場景化云服務,同樣是出于客戶的差異化需求。云計算服務提供商的戰略布局在某種程度上加快了云計算的技術創新,同時也降低了云計算的總體運維成本,當然,也提升了云計算市場的準入門檻,對于企業用戶來說,不管是出于成本還是數據安全的考量,云計算都是必須要去選擇的一個方式,就算是傳統的金融行業、保險行業等也已經開始啟動了云計算服務。
云計算怎樣過渡到“戰術”
從戰略向戰術的轉變,使得云計算服務商需要針對自身業務的變化去進行思考,如何解決這一轉變所帶來的數據轉換等問題,企業用戶一方面接受了云計算替代傳統的IT基礎設施建設,但對云服務所帶來的數據安全等隱患問題變得十分敏感,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應用放在云端,由此帶來的一個現象就是云計算供應商的數量也會隨之增加,云計算服務商顯然深諳于此,在業務布局上也做出了不同的調整,幾乎可以將其分之為互聯網系和IT系兩大陣營。
云計算邊界和模糊,業務上的深度融合似乎是大勢所趨,可前提還是保證數據的安全性。在互聯網系云計算服務商中,阿里、騰訊等巨頭正在安全領域大力投入,其他玩家能否跟進還不得而知。在云計算時代當中,最值得一提的競爭環境就是雖然企業之間有很多差異化的認知,但是仍然可以在云服務當中找到共通點,求同存異,多云化的策略對云計算多元化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動意義。
上一頁1下一頁 |